好的,我将严格按照您的要求,忠实地保留原文的全部内容和格式,在每个段落(或逻辑块)后添加最长、最详细的中文解释,并对其中涉及的公式进行详细解释和举例说明。解释部分的标题将使用自增数字连续编号。

Chapter1

1 什么是键?

在第1页和第2页,我们简要回顾了化学键的物理基础。这段讨论不会出现在考试中,因为它不在麦克默里(McMurry)的教材中。它在这里的目的是引入这样一个原理:如果分子采用具有离域(分散)电子分布的几何构型,其能量会更低。麦克默里在课文的几个地方讨论了这一点,尤其是在具有π键的分子中。

1. 内容解释

这一段是引言,旨在为后续内容设定背景。作者首先明确指出,关于化学键物理基础的深入讨论,虽然对于理解化学至关重要,但可能超出了特定教材(如麦克默里有机化学)的考试范围。然而,引入这些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一个核心原理:电子离域化(electron delocalization)导致体系能量降低,从而增加分子的稳定性


1916年,G. N. Lewis提出,键是由两个原子共享的电子对形成,使得两个原子都遵守八隅体规则。键最初用两个点或一条线表示。如今,键用线表示,而路易斯点则用于表示孤对电子(非键合电子对)。

2. 内容解释

本段介绍了化学键的经典模型——路易斯理论


H₂和水的路易斯结构:

3. 内容解释

这张图片展示了两个基本分子的路易斯结构,用以阐释上一段落的概念。


共价键是一种量子现象——它没有经典类比。考虑H₂中的H-H键。当两个H原子相互靠近,它们的1s轨道重叠时,就形成了键。这意味着当原子核靠近(但不过于靠近)时,能量会更低,如右侧图所示。这种能量的降低就是键。H-H键并非连接H原子的独立物理实体,它仅仅是能量-距离曲线右侧的低能量区域。

4. 内容解释

此段从更现代的量子力学角度解释了共价键的本质。


但什么使能量更低呢?

经典和量子效应共同作用,使键合区域的能量降低。库仑定律给出了带电粒子之间的经典静电力(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形成共价键需要两种量子效应。其一是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ΔqΔp/2\Delta q \Delta p \geq \hbar / 2,其中Δq\Delta q是电子密度的空间范围(电子位置的不确定性),Δp\Delta p是电子动量的范围,\hbar是普朗克常数除以2π2\pi。电子运动的空间大小(Δq\Delta q,橙色区域)在H₂中比在H原子中更大。这意味着Δp\Delta p在H₂中比在H原子中更小。键的形成创造了一个平均电子动量pp更低的空间。这降低了电子动能(=p2/2m=p^2 / 2m)。因此,分子倾向于采用电子密度离域(分散)的几何构型,因为形成低能量分子的概率高于形成异构高能量分子的概率。

img

5. 内容解释

这一段深入探讨了成键导致能量降低的两个根本原因:经典静电作用和量子力学效应。

  1. 经典效应:库仑定律 (Coulomb's Law)

    • 虽然原文只提了一句,但这是成键的基础。当两个原子靠近时,一个原子的原子核(正电)会吸引另一个原子的电子(负电),同时两个原子核之间、两个电子之间存在排斥力。在成键区域,吸引力(核-电子)总体上大于排斥力(核-核,电子-电子),这导致体系的势能降低。
  2. 量子效应之一: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 这是理解成键稳定性的一个非常深刻的、非直观的视角。
    • 公式

    ΔqΔp2\Delta q \Delta p \geq \frac{\hbar}{2}

    • 公式详解
      • Δq\Delta q: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粒子可能出现的空间范围大小。Δq\Delta q越大,意味着我们对粒子的具体位置越不确定,粒子活动的“盒子”越大。
      • Δp\Delta p:粒子动量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粒子动量可能值的分布范围。
      • \hbar(h-bar):约化普朗克常数,等于普朗克常数hh除以2π2\pi=h/2π\hbar = h/2\pi)。它是一个非常小的物理常数,标志着量子效应的尺度。
      • 原理核心:这个公式表明,我们不可能同时精确地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位置测量得越精确(Δq\Delta q越小),动量的测量就越不精确(Δp\Delta p越大),反之亦然。
    • 如何应用于化学键
      • 在单个孤立的H原子中,电子被限制在原子核周围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里(Δq\Delta q较小)。
      • 当两个H原子形成H2H_2分子时,电子不再只属于一个原子,而是在两个原子核周围的更大空间内运动(如上图橙色区域所示)。这意味着电子的位置不确定性Δq\Delta q变大了
      •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如果Δq\Delta q变大,那么动量的不确定性Δp\Delta p就可以变小。动量分布范围变窄,导致电子的平均动量pp也随之降低。
      • 电子动能 (Kinetic Energy) 的公式是 Ek=p22mE_k = \frac{p^2}{2m},其中mm是电子质量。由于平均动量pp降低了,电子的平均动能EkE_k降低了
    • 结论:电子的离域(活动空间变大)是量子力学上的一个有利趋势,因为它能降低电子的动能,从而降低整个体系的总能量,使分子更加稳定。这解释了为什么分子倾向于形成让电子尽可能“分散”开的结构。

另一个对键合很重要的量子效应是泡利不相容原理,它指出原子或分子中没有两个电子可以拥有相同的量子数集。例如,如果两个电子占据同一个空间轨道,它们必须具有相反的自旋。由于电子波函数的这一限制,电子可以占据所有成键分子轨道,而不仅仅是最低能量的轨道。因此,分子可以采用特定的形状,并且块状物质可以占据空间体积。

6. 内容解释

此段介绍了对化学键和物质结构至关重要的第二个量子效应——泡利不相容原理 (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


2 八隅体规则Octet Rule:一个分子只有在每个原子共享8个价电子时才是稳定的。

给定分子式,可以使用八隅体规则推断分子的键连接方式。

在排列键和孤对电子以满足八隅体规则时,请遵循以下电子计数指南:

7. 内容解释

这一部分详细阐述了八隅体规则的应用,特别是如何用它来绘制和理解分子的路易斯结构。


原子轨道

1757403500289

C、N原子基态

1757403530442

8. 内容解释

这两张图展示了理解化学键所必需的原子轨道和电子排布的基础知识。

第一张图:原子轨道 (Atomic Orbitals)

第二张图:碳(C)和氮(N)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 (Ground-state electron configuration)


3 3-D 分子几何结构和杂化

杂化解决了以下问题: 如果我们知道分子的几何构型,如何理解其键合bonding? 键合需要相邻原子轨道(AOs)的重叠。 杂化产生单向原子轨道,以实现更有效的键合。

线性(乙炔)
acetylene
平面(乙烯)
ethylene
非平面(甲烷)
methane
1757404479502 1757404493718 1757404505761
杂化:
Hybridization
sp sp2\mathrm{sp}^{2} sp3\mathrm{sp}^{3}
s特征:
s-character
50% 33% 25%

为了在x轴上形成具有180°键角的乙炔,每个碳原子需要一个p_x原子轨道与一个s原子轨道混合(sp杂化),如下图所示。s和p_x原子轨道混合,形成一对沿x轴指向相反方向(180°键角)的sp杂化原子轨道。

9. 内容解释

这一部分引入了杂化轨道理论 (Hybridization Theory),这是解释分子三维几何构型和成键方式的一个核心模型。


3.1 sp

在每个碳原子上,s和p原子轨道混合形成一对sp杂化原子轨道:

1757404564950

10. 内容解释

本节详细描述了sp杂化及其在乙炔分子中的应用。

  1. 杂化过程

    • 中心碳原子取其价层的一个2s轨道和一个2p轨道(例如pxp_x)进行线性组合(混合)。
    • 混合后生成两个新的、完全相同的sp杂化轨道
    • 这两个sp杂化轨道为了使相互排斥最小,会分布在一条直线上,彼此成**180°**角。
    • 碳原子还剩下两个未参与杂化的、相互垂直的p轨道(pyp_ypzp_z)。
  2. 乙炔 (HCCHHC \equiv CH) 分子的成键

    • σ (sigma) 键骨架
      • 两个碳原子各自用一个sp杂化轨道“头对头”重叠,形成一个C-C σ键
      • 每个碳原子剩下的一个sp杂化轨道分别与一个氢原子的1s轨道重叠,形成两个C-H σ键
      • 这三个σ键(H-C, C-C, C-H)构成了分子的线性骨架,所有原子核都在一条直线上。
    • π (pi) 键的形成
      • 现在,每个碳原子上还有两个相互垂直的、未杂化的p轨道(pyp_ypzp_z)。
      • 一个碳的pyp_y轨道与另一个碳的pyp_y轨道发生“肩并肩”的侧向重叠,形成一个π键。这个π键的电子云分布在σ键轴的上方和下方。
      • 同样地,一个碳的pzp_z轨道与另一个碳的pzp_z轨道也发生侧向重叠,形成第二个π键。这个π键的电子云分布在σ键轴的前方和后方。
    • 最终结构:碳碳之间形成了一个三键 (CCC \equiv C),它由一个σ键两个π键组成。整个分子呈线性结构。

3.2 sp2\mathrm{sp}^{2}

碳的s、p_x和p_y原子轨道结合形成3个在x-y平面上的sp²原子轨道。

img

侧视图

俯视图

π\pi轨道垂直于sp2^2 σ\sigma骨架

img

11. 内容解释

本节详细描述了**sp2sp^2杂化**及其在乙烯分子中的应用。

  1. 杂化过程

    • 中心碳原子取其价层的一个2s轨道和两个2p轨道(例如pxp_xpyp_y)进行混合。
    • 混合后生成三个新的、完全相同的**sp2sp^2杂化轨道**。
    • 这三个sp2sp^2杂化轨道为了使相互排斥最小,会分布在同一个平面上,彼此成**120°**角,指向一个等边三角形的顶点。
    • 碳原子还剩下一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pzp_z),该轨道垂直于由三个sp2sp^2轨道构成的平面。
  2. 乙烯 (H2C=CH2H_2C=CH_2) 分子的成键

    • σ (sigma) 键骨架
      • 两个碳原子各自用一个sp2sp^2杂化轨道“头对头”重叠,形成一个C-C σ键
      • 每个碳原子剩下的两个sp2sp^2杂化轨道分别与两个氢原子的1s轨道重叠,形成四个C-H σ键
      • 这五个σ键(一个C-C,四个C-H)构成了分子的平面骨架,所有六个原子(2个C,4个H)都位于同一个平面上。
    • π (pi) 键的形成
      • 现在,每个碳原子上都有一个垂直于分子平面的、未杂化的pzp_z轨道。
      • 这两个平行的pzp_z轨道发生“肩并肩”的侧向重叠,形成一个π键
      • 这个π键的电子云分布在σ键骨架平面的上方和下方。
    • 最终结构:碳碳之间形成了一个双键 (C=CC=C),它由一个σ键一个π键组成。整个分子是平面结构。由于π键的存在,碳碳双键不能自由旋转,否则会破坏p轨道的侧向重叠,导致π键断裂。

3.3 sp3\mathrm{sp}^{3}

碳的s、p_x、p_y、p_z原子轨道结合形成四个具有四面体对称性的sp³杂化原子轨道。

1757404831239

img img

12. 内容解释

本节详细描述了**sp3sp^3杂化**及其在甲烷分子中的应用。

  1. 杂化过程

    • 中心碳原子取其价层的全部价轨道,即一个2s轨道和所有三个2p轨道(pxp_x, pyp_y, pzp_z)进行混合。
    • 混合后生成四个新的、完全相同的**sp3sp^3杂化轨道**。
    • 这四个sp3sp^3杂化轨道为了使相互排斥达到最小,会在三维空间中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任意两个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都是109.5°
    • 碳原子没有剩下未杂化的p轨道。
  2. 甲烷 (CH4CH_4) 分子的成键

    • σ (sigma) 键的形成
      • 碳原子的四个sp3sp^3杂化轨道分别与四个氢原子的1s轨道发生“头对头”重叠。
      • 形成了四个完全等价的C-H σ键
    • 最终结构:甲烷分子是一个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中心,四个氢原子位于四个顶点。所有的H-C-H键角都是109.5°。由于sp3sp^3杂化只形成σ键,所以C-C单键(如乙烷中)可以自由旋转

4 根据键连接bond connectivity方式预测杂化hybridization

4.1 计算与一个原子相连的原子数量 + 孤对电子数量

sp³ 原子数量 + 孤对电子数量 = 4 sp² 原子数量 + 孤对电子数量 = 3 sp 原子数量 + 孤对电子数量 = 2

13. 内容解释

这一节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和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一个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而无需从头分析其成键过程。这个方法基于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的核心思想。


4.2 每个杂化原子都与一个键角相关联,这是一个可测量量。杂化仅对连接到2\geq 2个其他原子的原子明确定义,这定义了一个键角。

1757404885182

NH3\mathrm{NH}_{3} N 3个原子 +1个孤对电子 sp3\mathbf{sp}^{\mathbf{3}}

1757404910946

H2O\mathrm{H}_{2} \mathrm{O} O 2个原子 + 2个孤对电子 sp3\mathbf{sp}^{\mathbf{3}}

1757405077710

1757405033342

杂化轨道不是唯一定义的(仅限于一个原子)

14. 内容解释

本段阐明了杂化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其与实验可测量量(键角)的关系。


4.3 具有C、N、O八隅体的常见结构:

img

15. 内容解释

这张图总结了在有机化学中,满足八隅体规则的、电中性的碳、氮、氧原子最常见的成键模式。这些模式是快速绘制和解读有机分子结构的基础。

掌握这些基本模式后,在绘制复杂分子时,可以迅速判断出每个C、N、O原子周围应该有多少个键和孤对电子。


4.4 绘制结构:

如何表示键连接性 img

16. 内容解释

这张图展示了同一个分子(丁烷, C4H10C_4H_{10})的不同表示方法,说明了化学结构式从详尽到简化的演变过程。

  1. 路易斯结构 (Lewis Structure):最详尽的表示法。画出所有的原子、所有的共价键(用线)和所有的孤对电子(本例中没有)。它清晰地显示了原子的连接方式和价电子的分布,但对于大分子来说非常繁琐。
  2. 部分缩合结构 (Partially Condensed Structure):将连接到同一个碳上的氢原子进行合并,写成CH3CH_3CH2CH_2的形式。碳碳键仍然明确画出。这种表示法比路易斯结构简洁,但仍保留了骨架的视觉呈现。
  3. 全缩合结构 (Condensed Structure):将整个分子式写在一行上,省略了大部分或全部的单键。如CH3CH2CH2CH3CH_3CH_2CH_2CH_3。对于支链结构,支链部分会用括号表示,如异丁烷表示为CH3CH(CH3)CH3CH_3CH(CH_3)CH_3。这是纯文本表示中最常用的方法。
  4. 键线式/骨架式 (Bond-line/Skeletal Structure):有机化学中最常用、最简洁的表示方法。下一节将详细解释其规则。

4.5 绘图约定:

上面的分子: 1757405179266

修订上面2个结构,包含每个碳原子上的所有C-H键。

17. 内容解释

这一部分详细解释了键线式(骨架式)结构的绘制和解读规则,这是有机化学家沟通的“语言”。

绘制和解读规则

  1. 碳骨架:用线段表示碳碳键。线的每个端点和每个拐角(顶点)都代表一个碳原子
  2. 省略碳和氢:不明确标出碳原子(C)的符号。连接到碳原子上的氢原子(H)及其C-H键也完全省略。
  3. 隐含的氢原子:通过八隅体规则来推断每个碳上连接的氢原子数量。因为碳总是要形成4个键,所以可以通过数一个碳原子上已经画出的键的数量,用4减去这个数,就能得到该碳原子上连接的氢原子数。
    • 端点碳:只画了1个键,所以它连接了 41=34-1=3 个氢(即CH3CH_3基团)。
    • 链中拐角碳:画了2个键,所以它连接了 42=24-2=2 个氢(即CH2CH_2基团)。
    • 支链点碳:画了3个键,所以它连接了 43=14-3=1 个氢(即CH基团)。
  4. 杂原子:除了碳和氢之外的所有原子(如O, N, S, Cl等),称为杂原子 (heteroatoms),必须明确标出其元素符号。
  5. 连接到杂原子的氢:如果氢原子是连接在杂原子上(如O-H, N-H),那么这个氢原子必须明确画出来。

图例分析

最后的练习